1、判断题 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史实进行排除。破除“两个凡是”和批判“四人帮”不符合“全面整顿”;“批林批孔”两者均不符合。全面整顿的实质是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答案:
(1)设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耕者有其田。
(2)道路;互助合作的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
本题解析:(1)“设想”依据材料“定地价的法”,“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概括即可。
(2)“道路”依据“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出是农业合作化。“实质”从“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看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综合(1)(2)问看出是农民与土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段话描述的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D项正确。A项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C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