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①
|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
②
|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
③
|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
④
|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
⑤
|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
⑥
|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⑦
|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
——《中国盐税发展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盐税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西汉、唐后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影响。
(8分)
参考答案:(1)历史悠久、控制严格、持续性强、形式多样(7分)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打击地方势力,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期……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百姓自由……政府统一收购盐……特许专营权力……票盐制……清朝……”等关键信息可知,古代盐税制度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控制严格、持续性强、形式多样。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食盐专卖制度的影响。可以从政府收入、政治稳定、对地方的管理以及对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打击地方势力,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盐税制度改革·古代盐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 126
| 43 537 74 1 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 72 1 270
| 71 1 959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是指在农村的的市场越来越多,而农村的的市场越来越多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在不断的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 1869—1894
| 1894—1908
| 1908—1920
| 1920—1936
|
国内生产商品
| 0.97
| 3.51
| 11.37
| 3.81
|
进口洋货净值
| 3.59
| 6.53
| 5.65
| 1.72
|
合计
| 1.25
| 4.02
| 10.46
| 3.60
|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7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强化了小农经济(1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分)。
西欧: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2分)
(2)轨迹:从小幅增长到大幅度提高、又大幅回落。(3分)
因素: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29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3)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 4分)
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中“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等信息可知中国实行的政策是重农抑商,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即可,从材料二中“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的信息可知西方实行的政策是重商主义政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表格材料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的轨迹依据表格中“国内生产商品”的再各时期的数据变化可概括出从小幅增长到大幅度提高、又大幅回落。第二小问国际因素抓住1920—1936年间重大的时间来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29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关键就是说明我国融入世界的表现,经济方面可从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贸等角度来列举史实进行说明;外交方面可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成就来说明,如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重商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外交的成就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