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约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余万磅,几年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 000多包,1852年达32 000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中国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B.中国经济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受到削弱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被外国控制,成为它们发展资本主义的原料和生活消费品,排除A;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不是“脱离”,排除B; 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而不是“削弱”其发展,排除C。只有D符合题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这是古今思想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君主的权利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杀或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材料三?美国《独立宣言》声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得以建立于人类之中,而且必须经被统治者同意,才能获得其正当权力。”
材料四?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小题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这中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观点的异同。(3分)
小题3:根据材料三,《独立宣言》认为主权归属于谁?这段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哪些重要观点?(3分)
小题4:根据材料四,分析指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近代中国的哪部宪法?从袁世凯的这种言论你能获取什么信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思想:君权神授。(1分)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依据。(1分)
小题1:异:阿奎那认为君权由教皇授予,所以教权至上;詹姆士一世认为君权由上帝授予,所以王权至上、不受限制。同:君主在世俗社会中专制。(3分)
小题1:人民。(1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2分)
小题1:人民主权说。(1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信息:此问开放,按思维层次从低到高给分。低:体现出袁世凯的虚伪性;高: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权思想的理解。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历史事件有: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人民公社、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加入合作社是把农民土体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手工业重新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工业革命开始起步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阐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历史现象,首先这仍然是一种手工业劳动,排除B和C。仅凭采用洋纱织布无法说明A。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的变动和逐渐瓦解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
B.民国政府的倡导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2年以后”,联系史实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革礼仪制度,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