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五年(1666年),沙皇特派“使团”到准噶尔部对其首领僧格等人进行威胁利诱,要其归顺俄国,但是遭到拒绝。康熙九年,僧格的同母异父兄车臣等为争夺财产将僧格杀死,在西藏当喇嘛的同母弟噶尔丹赶回,自立为王,势力日强。康熙十六年,他出兵攻灭了移居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次年,又趁回部伊斯兰教派内部纷争,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回城,还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控制了河西走廊的西部,并不断干涉漠北蒙古的事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瀚海》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适。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时中国北方边疆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康熙帝为何事“亲征”?为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沙俄的侵扰;游牧的边疆各部互相争斗,并日趋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复杂的宗教与民族矛盾。
(2)噶尔丹叛乱。措施: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特封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事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
(3)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看法:合理。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五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旆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领略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弱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淅、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人君要简静。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4)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册封达赖、班禅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l772年)台海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海事宜称:“津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海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风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清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风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海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照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l)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