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8分)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4分)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考生只写理学或儒家思想给2分,有合理分析的给4分)
表现: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2分。写出一点给2分,李贽其他思想,同等给分)
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2分。写出一点给2分)
(2)诉求: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4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原因: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取舍: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4分。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急于求成(2分。同等意思,言之成理,同等给分)。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4分。分析表述完整的给4分,只写推动大跃进出现的给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2分。言之成理,来自材料即可)
本题解析:(1)思想根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从材料一中的“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可以看出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表现:根据题目要求“晚明时期”“新异思想”这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想到是在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所以只要写出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可,如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等等。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如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也同等给分。
(2)诉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指出”其诉求,故由材料二中的“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可以得出商界的诉求就是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由材料二中的“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和材料三中的“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可知原因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取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可以知道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心态:由材料四中的“滴滴汗珠变钢水”、“快马加鞭”再结合出处所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可知是反映的大跃进时期的情况,故反映的是民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可以知道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
(4)启示: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四分别提到的是士人群体、商人群体和民众的心态及其相关原因及影响,所以看出出题人是从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角度来探讨历史发展的问题的,所以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社会群体的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结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7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4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参考答案:(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4分)
(2)坚持君主专制。
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4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
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
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政治和教育思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问,由已学史实可知未被认可,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得出其核心思想是加强君主专制,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出的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可以看出材料四的核心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 ?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每个选项包含了三个被选项,也就是说只要排除四句话中的一句,就可以正确选择。而本题中的④明显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因此他的“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