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贤臣、清官、天使
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
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2分)
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
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
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分,言之成理,一条即可)
(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2分)根源:君主专制制度。(2分)
(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4)构想: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实行法治等。(2分,任2点)影响:为近代
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变革和救国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这段话看来朱元璋意在
A.设置三司,分权治理
B.经济立法,保障民生
C.封王建藩,拱卫政权
D.修筑长城,藩屏京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26分)户籍管理或人口迁移政策是不同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户籍是国家统计人口的重要渠道,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里中钱粮、差役、公务,俱有专人督责。”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中、国全史
材料二 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 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徒的限制。
——丰华琴:《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材料三 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取消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别指出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按照职业分为不同类型;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有专人管理;禁止随意迁徙。(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原因:小农经济的内在需要;维护社会治安遏制地方割据的需要(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2)变化: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4分)
原因: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得到保证;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发展;启蒙运动使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3)50年代: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满分6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材料说明古代户籍制度按照职业分为不同类型;“里中钱粮、差役、公务,俱有专人督责。”说明户籍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说明禁止随意迁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原因要从维护封建统治、国家经济政策、小农经济特点等方面分析。
(2)“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材料说明严禁人口流动。“1795年和1 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徒的限制”。材料说明允许自由迁徙。概括材料可知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变化,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英国取消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的原因要结合英国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工业革命、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
(3)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要结合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保护农民权益等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和保障城市粮食供应,因此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因此放宽农村人口迁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户籍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人口管理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汉景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所以错误,答案为B项。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汉代的“推恩令”。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