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原因:1895年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需要。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何如,这五十年的日本何如,这五十年的德国何如,这五十年的俄国何如?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至于学问思想界,真都算得一日千里。?—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中国人“这五十年”学问进步有何特点?在思想上有何具体表现?(5分)
(2)“这五十年”期间,西方在科技、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哪些重大进步?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概述“过去若干个五十年”中国人思想学问未能“进化”的制度因素。(3分)
参考答案:(1)以西方为师,学习西方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2分)表现:中体西用思潮(洋务思想);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2)科技领域发生第二次革命性变革:出现了进化论、相对论、量子理论及以电力为标志的大量发明创造。文学: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现代派先后兴起;艺术:印象派、现代派先后兴起,电影发明并取得重大进步。(每一方面1分,共3分)?
原因:政治,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化: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文学艺术人才。(3分)
(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窒息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制度使知识分子缺乏创新力;闭关锁国使知识分子闭目塞听。(其他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了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过程。在与西方国家对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大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分析文化发展的因素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本身几个方面去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1分)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代表;在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但其历史结果迥然不同,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列出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各一例。(2分)
西方:
中国:
(2)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3分)
(3)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寻找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变革的?(6分)
参考答案:
(1)西方: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中国:黄宗羲主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其他符合题意者亦可。2分)
(2)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限制启蒙思想发展;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启蒙思想传播;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使启蒙思想缺乏社会基础。(3分)
(3)林则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学外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李大钊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6分)
【拓展提升】?时下的历史问答题在设计时会体现出选择性,如本题(1),可供回答的中外启蒙思想家比较多,选择权在答题者手中。答题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最符合题意的内容,以保证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第(1)问属于知识再现型问题,虽然简单,但要注意回答某个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切勿统而言之。问题(2)属于现象分析型问题,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中?国启蒙思想没有推动社会变革.是因为该思想没有广泛传播;没有传播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存在不利情形,这些情形就是问题的答案。问题(3)也属于知识再现型问题,回答时要把握住“怎样寻找”这一核心,围绕“寻找”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