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了变革精神;天下“定于一”体现了维护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对历史概念(程朱理学)准确理解。本题考查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故D项错误。他又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所以天理何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是是否符合“礼”,私欲B项错误。而A项是心学。故选C项,私欲就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①句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大意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才能不多的人,眼光浅薄,不能广泛地吸取知识。②句是对人的基本要求;②③两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因此选D。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考历史的重点难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且命题方式也相当灵活多样。可以说学好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就掌握了教育部高考历史大纲对于高中生对相应知识点理解应用的全部要求。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唐朝时期“诗佛”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儒学出现危机
B.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迅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王夫之说:“知必以行为政。┅┅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效。”材料反映出王夫之的思想是
A.精神与物质并存
B.无神论思想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自然界变化有规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知必以行为政。┅┅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效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知行合一”, 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认识来源于实践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