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尼克松访问中国②邓小平访问美国
③美国开始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④美国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
[? ]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不同点,是2010年安徽高考题。本人认为答案值得商榷,设问应该为——“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是”,否则语言逻辑不通,因为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实现促进地区政治一体化,而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在A项前面加“没有”或“是否”亦可)另外,提倡政治“互信、协作”有促进政治一体化的倾向。BCD都是共同点。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二是把题支和题干进行比较,看题支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支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支,才能当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编制)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对日贸易变化,因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有关。题干材料数据反映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条形图的时间轴的时间信息可知,政治上是中日关系正常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故②③正确。④是在1991年,不是因素。中美关系正常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但不符合题干“主要因素”的要求,C项正确。
考点: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或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从经济角度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并不是亚太经合组织发起国家,因此A的表述不合史实。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组织,不能体现材料中“与邻为善”,C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领近的中亚国家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由中国发起成立,因此C符合题意。D的表述不合“与邻为善”,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