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二)
2020-08-06 04:00:07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25分)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o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 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每点2分,共8分) (2)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每点3分,共9分) (3)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每点2分,共4分)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只要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自由报名”、“平等竞争”、“至公”、“平民”、“打破”、“扩大”等信息即可以概括出内涵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等。 (2)依据材料中的“贪污腐败”、惊叹“、”、“制度化”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即为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 (3)先依据材料中的“尚公去私”、“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为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再结合所有材料信息对选官制度进行评述,要从选贤、公正等角度谈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即可概括出出中国古代的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建立后为改变之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史实,不是削弱而应该是废除,选项B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即加强皇权的措施,而非加强中央集权。D项说法错误,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所以本题选C,行政上派文官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佑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主要说明( )

A.彻底改变了特权等级阶层的地位
B.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平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由“进士”可以推断这是科举制度,它是良好的政治参与疏通机制,给平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和途径,故选C。A、B两项说法绝对化,排除;封建社会不可能存在“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排除D。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都是最高行政机关
C.参与机要,但并无决策权
D.负责各地军政事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问题强调的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判断,从机构属性而言二者性质相同,都是皇权的秘书侍从机构,他们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清代军机处的重要功能,B项只符合明代内阁的职能,故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与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