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哪件事之后
?
A.八国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10分)?
参考答案:史实(7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7分)
从司马迁到司马光:社会背景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者对史学编纂的控翻不断强化:治史目的上,从探索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转向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取材和体裁上,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纪传转向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以朝代兴亡为主线的历史编年,治史立场日益转向统治者。
从司马光到梁启超:社会背景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历史学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治史目的上,从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转向为一般民众提供借鉴:取材更强。调多样化,强调历史进化观,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史记》的具体内容:《资治通鉴》的具体内容:粱启超“新史学”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l:叙述两组变迁关系.(3分)
答案2:仅叙述一组变迁关系。(2分)
其他答案:按人物分别叙述,没有体现变迁。(0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机括竟无形。”这描写的是
A.电报
B.电车
C.邮局
D.电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可知具有语言通讯功能,ABC都没有此项功能;电话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输话音的设备,D符合题意。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汉铁路
D.京张铁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东盟与欧盟相比,其不同点是
A.建立起货币体系
B.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C.是区域性经济组织
D.建立起关税同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