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劳役和赋税负担
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负担,但是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其改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其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是根本没有变,所以C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
(2)平均土地。(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
(3)由政府买入或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 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
(4)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答出其中两点)。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 说明靠封建统治者自身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和人民疾苦等问题; 也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本题解析:第(1)问强调农业生产(耕、织)的重要性,因而体现的是重农思想。第(2)问材料二的“主张”在“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一句中,针对的“社会现象”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第(3)问论及的是市易法,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因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第(4)问要回答的“新法”是与材料二、三反映出的问题相关的,而不是全部新法;“最终结果”是指整个变法的结果而不是理财措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是依据前一问“最终结果”设计的,实际要回答的是你对“最终结果”有什么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 ]
A.财政困难?
B.经济发展衰退 ?
C.边患严重?
D.阶级矛盾尖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此题选C项
考点:北宋土地兼并的原因
点评:宋代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对于这一知识点要熟知激化的原因是什么。(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4)灾害频繁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