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赦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后来的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如何评价?
(3)材料三中的观点是谁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汉武帝时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2)三省六部制。
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分工合作、互相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官制吏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黄宗羲。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本题解析:解析:第一问中的“历史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莱郡”“胶东国”判断,是西汉时期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这一关键明确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作用,只须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即可。第二问中的“制度”,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书”“门下”判断为三省六部制,其“评价”可按教材归纳。第三问中的“观点”应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可判断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的论述。其“原因”很明显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道:“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与“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直接相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建国后外交方针变化的理解能力。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有助于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表明中国对外政策更多的是谋求国家利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的对峙。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科学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在强调计划经济的弊端,所以这应该用来反证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事件最合适。题目中的A实行于三大改造时期,但是还没有实行计划经济;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本身是不科学的,所以不符合史实;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是不用说明就存在的;所以排除ABD人民公社化运动恰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的表现之一,所以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
A.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
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前线
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
D.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为综合分析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注意“不可能”三字。D项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水人黄河是不可能的,因为古运河的流向基本是由此向南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68年,为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全国掀起
A.全面夺权运动 B.批林批孔运动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D.干部下放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革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业刁;发展,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剧增。为此,毛泽东1968年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