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知识即美德
B.认识你自己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B项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所以二者观点最接近。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
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参考答案:(1)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制度,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2分)有积极意义。(1分)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2分)
(2)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4分)
(3)背景: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破坏;国内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政府扩大税源。(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11年5月22日,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布宣言,决定三国将在今年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一旦达成自贸区协议,这将会?
①带动东亚乃至亚太经济一体化总体进程②对经济全球化起推动作用
③体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④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组成部分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年 份
| 茶(万磅)
| 丝(包)
|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 5 000
| 5 000
|
1845年
| 8 010
| 13 220
|
1851年
| 9 919
| 23 040
|
1863年
| 11 869
| 83 264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材料四 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指出材料三中洪盛机器碾米厂的性质,并说明材料四中大生纱厂创办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现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大量破产。原因:列强利用侵华特权,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大肆进行商品输出。
(2)性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本题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二中“土特产产品出口”“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应注意从列强侵华的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性质”应依据材料三中“1863年”等信息进行判断,“背景”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应首先明确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现象,进而围绕自然经济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进行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一同学的爷爷曾经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对孙子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有如下表述,请你判断哪些不符合史实(?)
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大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③大会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的,因此①正确,这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④项正确。1949年将北平改为北京,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②③错误,故选B。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