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经济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的产物②其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经济的全面掌握和理解。知识经济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④应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个性解放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的自由平等
D.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墨子和孟子等人主张“仁”“兼爱”和“仁政”,希望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故本题应选D项;A项应为西方的人文精神,故排除;B项无法体现孔子和墨子的主张,故排除;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观点具有阶级性,故C项的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历史研究中讲求“孤证不立”即一则材料不能完全证明某个历史结论,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则材料的历史价值,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能够说明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工育蚕可能已经出现,当然如果想确认这一结论,还需寻找其他历史证据,所以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材料并无体现,故答案选C。
点评:近年来高考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查较多,集中表现在史料价值,史论,史观等方面,尤其是对史料价值的考查形式多样,如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的高低问题,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的考查形式日益贴近生活,也凸显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此后对此的考查还将持续深化,希望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度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州县制,而是在州之上设行省,地方上实行的是行省、州、县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亲自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