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拿破仑》答题技巧(2020年最新版)(六)
2020-08-07 05:54:42 【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如果说这两个伟大民族(指德意志和意大利)在1848~1871年内得到复兴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重新获得独立,那么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他(俾斯麦)是有名的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憎恨任何民主运动和人民运动”……恩格斯有一次称俾斯麦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德国史》
材料三:恩格斯说:“自从俾斯麦利用普鲁士军队极其成功地实行了资产阶级的小德意志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发展就这样坚决地采用了这个方向以致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四: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会主义应当帮助俾斯麦,那这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是太好了”。
——《列宁全集》第2卷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所指的“遗嘱”是什么?俾斯麦为什么能“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遗嘱继承人”?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称俾斯麦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俾斯麦“成功地实行了资产阶级的小德意志计划”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说明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德意志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俾斯麦的历史功绩予以肯定,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采取什么原则?


参考答案:(1)“遗嘱”指1848年革命未能完成的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等遗留下的革命任务。因为俾斯麦是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代表。(2)因为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统一实质上是消除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资产阶级革命。(3)经过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北德意志同盟。(4)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不成熟。(5)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坚持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只要在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要肯定。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综合类材料解析题,难度较大,理论性强,有深度。要想回答好本题,不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要熟练掌握,还应该把许多史实和材料中有关名人的语言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它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分析,才能把握本题真正的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
A、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 
B、重创俄国势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
C、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
D、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权能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三? 第一条
第三款? 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所有弹劾案,只有参议院有权审理。……如受审者为合众国总统,则应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主席 ; 在末得出席的参议员的三分之二的同意时,任何人不得被判有罪。
第二条
第二款 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的担任统帅;……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於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後,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後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
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
第四款 合众国总统、副总统及其他所有文官,因叛国、贿赂或其它重罪和轻罪,被弹劾而判罪者,均应免职。? ——摘自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在政治体制的变革方面各有何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一、三,作为护国主的克伦威尔和作为联邦总统的华盛顿,他们的权力制约性有什么差异?(4分)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对克伦威尔和华盛顿作简要评价。(4分)


参考答案:(1)克伦威尔: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质取消共和制,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点1分,共2分)
华盛顿: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1点1分,共2分)
(2)克伦威尔的权力实际不受任何制约(只有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华盛顿的权力要受法律和国会的制约。(1点2分,共4分)
(3)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虽然建立独裁统治,但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分)
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民主政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称为“美国国父”,且淡泊名利,人格高尚,堪为楷模。(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督政府软弱腐败
B.拿破仑有较高的威望
C.法国内忧外患的局势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时势造英雄,拿破仑发动政变成功,与当时法国的形势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之时,法国国内保王党人也在蠢蠢欲动,这时候需要一个人稳定局势。当时的督政府显然没有这个能力,准确地说当时除了拿破仑,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故此题选C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