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四)
2020-08-07 05:55:0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 ②贫富分化的产生 ③文字的成熟 ④城的出现 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工具的使用、礼制的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因此①②③④⑤都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可见西周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1分)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3分)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拳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二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5分)
参考答案:(1)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 则。 (2)区别:考试内容只能取自四书五经;考试文体为八股文。(2 分) 影响:加强了皇权。(1 分) (3)措施:戊戌变法期间改革考试内容,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1905 年 废止科举制度。(2 分)作用:推广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近代化。(3 分)
本题解析:(1)本题属于概括材料型问题,基于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从材 料中对提取有用信息“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 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使得整 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 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2)问结合材料可知变化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和文体上,根据材料中“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可知,考试内容只能取自四书五经;根据“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可知,科举制在明代发展到八股取士,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皇权。 (3)关于内容,根据材料“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可知,清末变革科举的措施首先从考试内容上变化,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直至废除科举考试,变革科举及废除的影响主要从教育近代化、培养近代人才方面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变迁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九二共识 点评:关于“九二共识”,1992年12月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事务性商谈后,双方对“一个中国”之原则达致了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内涵,双方存在分歧,当时没有讨论,是把分歧搁置下来,即求同存异。 当时,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台湾称之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一中各表”。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