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东盟的建立维护了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其建立的外部因素是 (? )?
A.美苏“冷战”的严重影响
B.东南亚国家众多,区域辽阔,相互冲突时有发生
C.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的“东盟意识”形成
D.为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部网络小说中曾经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时代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以网络小说切题,旨在考查分析能力。牛顿生活在17世纪,电的使用和电灯的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时间属于19世纪的中后期。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文献是( )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上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
观点评论评分提示:
第一层次(10—12分):观点明确,能从多个角度论述,且史实充分、准确,有助于证明观点;语言流畅,论证有力。
第二层次(7—9分):观点明确,有史实支撑论点,无史实错误;但不够充分,史料单一;语言通顺。
第三层次(4—6分):观点明确,无史实支撑论点;语言空洞,没有说服力;
第四层次(0—3分):观点不明,论证不清;逻辑混乱,语言不通。
说明:对特点的概括要能体现整个“70年代”,论证的角度要求3-4个。如:?
特点:转折与突破
论证角度:思想上从坚持左的错误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政治上从文革动乱到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统一大业出现新气象
经济上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恢复调整,再到经济体制改革;
外交上打破僵局,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到对外开放;
还可以从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同等得分。
本题解析:第一层:提炼观点:上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具有转折与突破的特点(2分)
第二层: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建议:用全面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展开论证。)(8分)
第四层:总结升华。(2分)
点评:新课程教材的模式是专题知识的整合,而近两年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通史体系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树立通史观念和意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