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关于中世纪的欧洲,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会是基督教世界的政治主宰
B.教会不仅制约着基督徒的生活,还控制着世俗政权
C.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权比君权具有更高的地位
D.世俗君主与教会之间水火不相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故选D。ABC三项都不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前期的改革,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所以答案选①②③C项。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1)改革名称?商鞅变法?历史地位?是秦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3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3)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4)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确立了一系列新制度,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使秦成为强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实行地方自治,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故选D。A项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B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C项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ABC三项均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的什伍制度。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