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是孔子的言论,其中体现了“仁”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 (? )
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
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德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其共同的原因是
A.都得到大量的外国投资
B.都得到大量的战争赔款
C.都得到许多海外殖民地
D.都得到许多先进的设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日本从中国获得的大量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德国取得法国50亿法郎的战败赔款。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 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4)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1)促进了德国的统二和经济的发展。(2)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筑路权。(3)反对清政府将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4)①针对沙化问题,铺设草方格、植树种草等。②针对凌汛,炸冰。
本题解析:(1)问考查铁路修筑对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当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是完成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本题就是要求思考铁路修筑同这一特征的关系。(2)问材料二说明当时清朝统治者在铁路修筑方面的落后观念,这种落后观念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本问先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然后结合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分析影响。(3)问通过考查保路运动的性质,折射人们关于铁路修筑观念认识的转变。(4)问概括包兰铁路沿线的具体自然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姜夔《扬州慢》:“予过维扬……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对这句话中“淳熙丙申至日”理解正确的是()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
B.“淳熙”、“丙申”、“至日”都是干支纪年法。
C.“淳熙”是干支纪年,“丙申”是皇帝年号,“至日”是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来纪日。
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淳熙丙申至日”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使用了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及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