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六)
2020-08-07 06:27:4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福牛乐乐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吉祥物。牛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它友好、忠厚。《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耕犁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衰微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材料三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2分)材料一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出现?(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其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1分) (4)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分)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2分)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其原因有哪些?(2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土地兼并现象(1分) (2)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 (3)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 (4)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分)原因:操作较灵活方便,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2分) (5)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2分)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2分,答中任意2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治铁场面示意图,图中冶铁的供风形式当是( )
 A.自然通风 B.人力皮囊鼓风 C.畜力鼓风 D.水力鼓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
A.阻止了白银外流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对银元使用的限制,这一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白银外流,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对中国国际市场的拓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答案选C,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纸币,排除B;从材料中也不能体现出对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晴的货币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重农不抑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仍然是在强调抑商,所以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只能是B选项,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私人工商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