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 ]
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
B.大萧条及其影响
C.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D.苏联发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下列说法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是?(?)
A.节俭对于个人是一种美德,但对社会却是种恶行
B.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C.以大地产为代价,增加中小农数量
D.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认为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B项和D项主张“自由放任”;C项是大危机时期德国法西斯的经济政策;A项指出节俭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反面证明了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建立有三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同时还规定,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
材料二?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新济贫法如何认识。(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的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7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政治上,英国确立完善了资本主义政权,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6分)认识:社会济贫法极为苛刻的救济条件,让许多贫困者难以得到救助,社会贫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2分)
(2)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3分)
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来分析对新济贫法的认识。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这些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结束后,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他居然能够柱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及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想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是俄国的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为什么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3)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想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中共汲取苏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至少三项)。
(5)简要指出上述三则材料在经济手段上所体现出的相同之处和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
(1)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来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
(2)罗斯福。原因:因为他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时代。(或他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3)因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找到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市场,阻碍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开发浦东等任意三点。
(5)相同点: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本题解析:本题跨度较大,涉及两个国家的多种经济政策。材料一注意抓住“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就不难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注意抓住时间(30年代)和“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可以得知是“罗斯福新政”。材料三是我国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对市场和计划的作用的认识问题,体现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