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主张工商皆本、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均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而主张君主立宪则是直到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才有的政治思想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家礼》”“进入生活世界”“生活中的实现”等关键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朱熹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和谐是民众的希望。下列观点包含我国古代“和谐”理念的有
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兼爱”“非攻”
③“仁政”“民贵君轻”
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设问时间限定是“古代和谐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孔子的思想;②是墨子的思想;③是孟子的思想;④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因此④不符合题目的时间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明清之际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所以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儒家思想产生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
(3分)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5分)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主要目的。(5分)
参考答案:
(1)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君权神授、儒学独尊和大一统的思想;这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3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2分)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分)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3分)
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孔子的学说”有什么新发展,二是当时的统治者有什么新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来分析,可得出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君权神授、儒学独尊和大一统的思想;这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的信息,可概括出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从“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的信息,可概括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第二小问条件联系所学,可抓住宋代的时代特征,可从印刷术的发展、私学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
(3)第一小问理由依据李贽反正统的思想主张来说明即可,联系所学可知,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这些思想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第二小问主要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可得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另外还可从材料三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的信息,可以看出目的之一还在于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近代中国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