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彻底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B.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D.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中央政府这一做法,实际是在改革农村基层行政机构设置,建立村民委员会,扩大基层民主,从而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但深究其根本目的,所做的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答案为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实际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各个选项的不同层次和深度,A、C、D是对题干内容较表层的解释,B项才是最深入的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7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中国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82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说法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时间不符;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正确;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和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时间上来说均不符合。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其本质区别在于
A.开放的对象
B.开放的方式
C.开放的前提
D.开放的区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开放的。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在中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实行的。两者开放的重点对象都是西方国家;方式也是一样的,即允许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等;开放的区域也是以东部地区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