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95年”的“12年后”即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由《财富》杂志否定香港的“一国两制”到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时代》周刊肯定香港的“一国两制”,这是因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促进了香港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诞生
B.文学艺术思想可以自由发展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各个选项,C项明显说法太绝对,新中国初期提出的文艺政策是“百花齐放”,但并不是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如反共产主义的,反社会的,反社会主义事业的等是绝对不允许自由传播的。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排除说法特别绝对的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再依据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决定外交关系的亲疏。所以中苏两国领导人见面时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礼节。故选B。A项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C项与材料无关;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无法体现材料的中心思想。
点评: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由建国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后的不结盟政策转变历程。弄清中国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不同内涵。?命题立意是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演变,理解分析材料,并调动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膨胀,其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支持?②依靠国家政权?③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政策?④对人民的盘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官僚资本其特点是对内依靠政权支持,排民族工业,剥削人民;对外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利益,再加之借助战争之机,实施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一: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2分)
史实: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2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权辱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分),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国共合作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这一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基本发展内容,但是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主要强调革命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2分)
观点二: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即经济领域里的工业化(2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及社会生活的变化(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2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近代化创造了历史条件。(2分)
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2分)
观点三: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参照观点一和观点二的史实。
本题解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即可。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史实可以用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但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