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就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文艺复兴矛头并未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D项错误,宋朝时期才出现这种现象。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理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里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它适应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务。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所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物本原出发。本题选C。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的,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A、B、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君臣间要讲究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4分)
(2)董仲舒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朱熹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或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2分)
(3)抨击君主专制统治。(2分)明末清初,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萌生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4分)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与孟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此文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的含义中分析归纳。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主张君臣之间有等级、名分、秩序;而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反映了孟子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与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材料“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体现了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的思想,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而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反映了朱熹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臣子对君主的服从也是天理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注意材料的提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及材料“……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变化。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注意按题目的要求,结合相应阶段的儒学的发展特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同时要注意内容的精简与条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儒学的发展历程?内容、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李贽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是:“万物皆生于两。”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强调“知行合一”,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的是
A.程颢
B.程颐
C.陆九渊
D.王守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王安石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