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小平同志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树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姓社不姓资”的思想解放,树立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这就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即经济建设改革、政治建设改革、文化建设改革和社会建设改革。……现在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向民众提供公共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国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司法公正、民主权利、信息对称、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
一一周瑞金《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邓小平同志主导和推动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深远历史意义?(10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中提出的“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5分)
参考答案:
(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路线,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5分)树立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5分)
(2)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变革,关注公平公正,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的制定和转移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1992年南巡讲话解决了人们陈旧思想观念中的“社”“资”问题,进一步清除改革的思想阻力,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在材料中“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这就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即……”,就包含有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的基本内容和含义,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3年,墨西哥取消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多种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不久,5万多农民因抵挡不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在首都举行示威游行。这一现象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该①建立贸易壁垒②增加科技投入③扶持弱势产业④提高产品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日内瓦会议,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
D.中美关系正常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50年代初期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成熟,所以B正确,C1954年D在20世纪70年代A在1950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实行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专制和自我节制
D.人治和法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审题注意“孟子”、 “苏格拉底”A反应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和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B王道是荀子的主张,民主政治不是苏格拉底的主张;C两人物都没有提到,D不是他们扩充善性的方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两大思想家的思想,跨度较大,需要学生灵活的转换思维。解决本题需要较好的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4分)并分析发生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变化:1952—1956 年: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 开始形成;(2分)1978—2006 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原因:195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分)1978—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分)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每点1分,共4分)
(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耗能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变化及原因的理解。解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两个时间段:1952—1956 年、1978—2006 年,二是所有制变化,结合所学史实分析具体原因,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第(2)问,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对图片反映的解读,图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图三主要供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图四体现单位GDP耗能降低,说明经济管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第(3)问,具体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前两问,由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出发归纳,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耗能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