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2、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中?国
| 西?方
|
古 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 现 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 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6分)
3、判断题 读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4、判断题 下列对宋明理学评价正确的有
①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 ③凸显人性的庄严 ④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判断题 董仲舒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本质完全相同
B.本质完全不同
C.继承和发展
D.小部分的调整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