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 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2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6分)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2)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2分)
(3)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集权过度,影响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美国建立初期,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4)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或国家权力)掌握于君主手中;而近代现代社会中央权力(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途径形成。(6分)
本题解析:(1)本题需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即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明能长期传承的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正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中央集权制度,进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长期繁荣。
(2)依据材料“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可以得出马克思强调的两种不合理倾向为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
(3)材料三所述为联邦制,其所针对的是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体制,邦联体制下地方权力过大,邦联政府处于无权地位,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内外危机,而材料五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强调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可见其针对建国初的集权而言的,建国初高度集权严重挫伤了地方的积极性。
(4)本题要求谈谈对中央集权的认识,即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央集权的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加以回答即可以得出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评价;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所有人的直接民主
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
C.少数贵族专政
D.实行代议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针对如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针对经学难敌洋枪样炮的社会现实,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制列强侵略。故选B。
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比较下边两幅图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左图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右图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8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秦朝(2分)。三省六部制(2分)。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答出任意两点记4分)
(3)清朝(2分)
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6分)
(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衰弱(4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图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根据所学可知为秦朝所创。右图中枢机构分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此可知为三省六部制。本题涉及内容为古代中央机构的调整。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以得出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由“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以得出设殿阁大学士。(学生易答成设内阁,内阁为明成祖时期所设)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概括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为及时处理西北军务而增设军机处。由“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可以得出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由“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以得出主要职能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变化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强化并最终达到顶峰(皇帝独裁,军机处并无决策权),而相权不断被削弱、分散直至被废除。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衰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废丞相、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唐高宗时期,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它颁行前需要经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