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四)
2020-08-30 04:54:42 【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摘自《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然后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用人制度各是什么?各适用于什么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孟子选择贤人的标准和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禅让制、世袭制。前者是原始社会末期,后者是奴隶社会时期。
(2)选举贤能。
(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4)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的情况和奴隶社会之初的情况;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情况。当时奴隶主贵族特权丧失,新兴地主阶级地位提高,成为统治阶级


本题解析:
用人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用人制度的建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以前的用人制度,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世袭制以及举贤制的有关内容和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指出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7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 主张。(4分)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9分)
(4)材料二中提到的 “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6分)


参考答案:(1)孔子: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无为或者小国寡民(4分)
(2)激进之举:巴黎公社革命(2分)
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推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以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行为的刺激;法国激进主义传统。(6分,每个要点2分。)
(3)同意。(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19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颁布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3分)
不同意,列宁是个激进主义者。(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虽然1921年他颁布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但那只是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作出的临时政策的调整。(3分)
(4)理解: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6分,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结合诸子百家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主张无为或者小国寡民,都有站在奴隶主贵族的一面,反对社会变革。。
(2)19世纪70年代法国无产阶级进行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再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方面以及法国当时在普法战争战败的背景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分析。
(3)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再结合列宁的重大史实,如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等进行说明。
(4)首先应该认识“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可从应辩证的看待东西方文化、看待社会变革、看待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某期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漫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对此封面漫画所含历史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顺应两国人民愿望实现了中美建交
B.美国放弃“冷战”思维谋求世界和平
C.美国舆论关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中美正式建交实在1979年,所以A项错误;美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以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所以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政策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对外政策的主要不同在于
A.是否反帝
B.是否鼓励对外贸易
C.是否提倡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D.是否维护民族利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无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两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政权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历史上的重大..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