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摘自《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然后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用人制度各是什么?各适用于什么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孟子选择贤人的标准和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禅让制、世袭制。前者是原始社会末期,后者是奴隶社会时期。
(2)选举贤能。
(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4)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的情况和奴隶社会之初的情况;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情况。当时奴隶主贵族特权丧失,新兴地主阶级地位提高,成为统治阶级
本题解析:
用人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用人制度的建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以前的用人制度,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世袭制以及举贤制的有关内容和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指出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7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 主张。(4分)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9分)
(4)材料二中提到的 “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6分)
参考答案:(1)孔子: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无为或者小国寡民(4分)
(2)激进之举:巴黎公社革命(2分)
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推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以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行为的刺激;法国激进主义传统。(6分,每个要点2分。)
(3)同意。(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19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颁布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3分)
不同意,列宁是个激进主义者。(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虽然1921年他颁布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但那只是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作出的临时政策的调整。(3分)
(4)理解: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6分,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结合诸子百家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主张无为或者小国寡民,都有站在奴隶主贵族的一面,反对社会变革。。
(2)19世纪70年代法国无产阶级进行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再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方面以及法国当时在普法战争战败的背景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分析。
(3)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再结合列宁的重大史实,如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等进行说明。
(4)首先应该认识“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可从应辩证的看待东西方文化、看待社会变革、看待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某期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漫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对此封面漫画所含历史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顺应两国人民愿望实现了中美建交
B.美国放弃“冷战”思维谋求世界和平
C.美国舆论关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中美正式建交实在1979年,所以A项错误;美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以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所以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政策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对外政策的主要不同在于
A.是否反帝
B.是否鼓励对外贸易
C.是否提倡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D.是否维护民族利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无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两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政权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