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2年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和所学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以知道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中国的对外开放“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
材料二:浦东位于上海,是在黄浦江的东侧、长江口以南、川杨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但在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在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三:到2010年,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浦东,135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入驻浦东,近600家金融机构在浦东发展业务,形成了世界单个城市里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大飞机、迪斯尼等特大型项目先后落地浦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浦乐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加。
——201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90年代看浦东”?(4分)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开发和开放的历史意义。(6分)
参考答案:(1)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分)
(2)具有地理优势,近海交通便利;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强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有长期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任答对3点计6分)
(3)浦东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成为国际经济中心之一。(任答对3点计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国家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同”是核心,是前提;两制是策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民间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6分)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朱元璋等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残酷压迫,造成安徽凤阳的贫穷落后;材料二反映了“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包括凤阳在内的全国许多地方生产停滞的情况;材料三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情况。
(2)长期以来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从凤阳花鼓词说起,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更加突出了改革开放对凤阳人的巨大影响。第(1)问考查对各时期背景知识的记忆,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