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二)
2020-08-30 05:01:45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了梁启超重在论述影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程度的逐步强化因素,从中不难发现专制程度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专制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 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 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具体实践美国式的民主政治的?(2分)结果为什么会失败?(2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参考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封建君主专制(1分),图二反映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1分) (2)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或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分)同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或分权与制衡)(1分) (3)建立中华民国(1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任答2点得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私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另一个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B项符合题意。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没有地方分权,故A项不正确;C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刚性,故C项不正确;D项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从命题角度上看,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全面开花。(3)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重要政治制度。在复习时注意深层挖掘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是 A.梭伦改革时期 B.克里斯提尼时期 C.伯里克利时期 D.西塞罗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其进入到黄金时期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梭伦是揭开民主改革的序幕,克里斯提尼是确立民主政治的时期。西塞罗的贡献是自然法。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评价某一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更好的政府。”下列与这一制度相关的是( ) A.(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B.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