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印、巴武装冲突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
B.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在美国调解下,双方停火的
C.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蓄意肢解巴基斯坦,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D.印巴战争后,原东巴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主要考查印巴冲突的基本情况,联系教材可知,印巴冲突的焦点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双方都对其主张主权,其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但领导这一地区的印度王公又是印度教徒,所以使这一地区成为印巴冲突的火药桶,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战争都因争夺这一地区而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停火的,并非美国一国,第三次印巴战争因东巴问题而起,结果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此题答案为B。
考点: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有关印巴冲突过程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对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以色列撤除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国和平”出自
A.“戴维营协议”
B.“奥斯陆协议”
C.“以土地换和平”
D.《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中东问题的了解。根据所学,“戴维营协议”主要是埃及和以色列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和《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都是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签署的;材料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的关于和平和领土之间的协议。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C.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C项。A项明显错误,国内矛盾并非这两个国家分裂的原因;B项错误,多极化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D项错误,朝鲜分裂和马歇尔计划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各大钢铁工厂生产大批军用物资的景象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答案选C,A B两项时期中国尚未拥有大规模的钢铁工厂, D项时期工厂并不急着生产军用物资。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的侵略目标是
A.以色列
B.叙利亚
C.沙特阿拉伯
D.科威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的是基本史实,即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的侵略目标,伊科之间早就有边界争端,而两国边界石油储藏的“锅底状”特点又是矛盾之一,科威特丰富的石油储量也是萨达姆图谋科威特的一个重要诱惑,因此,科威特成为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的侵略目标,此题答案为D。
考点:海湾战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海湾战争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