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国家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哪一种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西部地区的教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王夫之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商品经济没有发展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得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市民阶层尚未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是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经济发展力量的发展要求,由于这种经济力量本身的弱小,尚不足以完全推翻封建的生产方式,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些思想家们尚不能提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而只能倡导改革封建制度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所以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B项错误。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D项为“另起炉灶”。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确立儒家的思想地位
B.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C.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
D.打击其他学派力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
——(1644年)摘编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
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664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之言论
材料二: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
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材料四: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摘编自《华盛顿邮报》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2)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
(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6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信息: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或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修订新历法;早期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顽固守旧官员盲目排外;明清朝代更迭。(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背景: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阳历取代旧历,彰显共和精神;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历法认同趋于西化。(2分)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用阳历便于与国际接轨。(2分)
③文化上:西式文化冲击近代中国(西风东渐),颁行阳历以迎合世界潮流。(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反对(或不支持)。(1分)
合理性:①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2分)
②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2分)
③思想上: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国内原因:①政治上:民主法治的完善为假日经济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②经济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③文化上:双百方针恢复促进思想解放;
④外交上: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相互交流;
国际原因:①政治上: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促进各国文明融合;
③文化上: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必答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方面任答1点得2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满分10分)
本题解析:(1)注意根据材料依次读出信息,然后加以提炼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可以提炼出的信息是新航路开辟;由“臣(指汤若望)”“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可知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或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根据“令修历法”“修历”等信息可以知道传教士修订新历法;由“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可知早期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根据“前朝(明朝)故帝”可知明清朝代更迭;根据“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可知顽固守旧官员盲目排外。
(2)这一题材料二只是提供了辛亥革命之后阳历取代旧历的事实,历史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提示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回答,所以需要结合辛亥革命这一事件的时间去思考,应该不难考虑出相关的背景。政治可以结合辛亥革命这一事件和孙中山等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来思考,经济则需结合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去考虑,文化则应该从西学东渐和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角度来考虑。
(3)态度:根据材料三中的“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必不敢忘”可以知道材料三对改行阳历的态度是反对。合理性: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材料三中可以根据“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和“亦与政体无关”可以得出政治上来说,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的旧历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所以从经济层面来说,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在结合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角度来说,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
(4)题目要求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所以要注意从国内和国际大方向去思考,另外,每个大方向还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去思考;还有就是这个材料反映的是中美之间民间习俗的互相影响,所以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必答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