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材料:“李贽的悲剧”指什么?前文说的明白,李贽“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是“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原因呢?前文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材料大概意思是:李贽思想影响有限,即李贽思想影响有限=个人悲剧。材料阐释的是社会环境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即其个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符合题意。综上,故,正确答案选C;而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解读“最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该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与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很有创意。翻译过来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学生熟练掌握百家争鸣中各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就很容易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荀子,即荀况。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况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是指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重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改革和外交斡旋,知识分子在各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无关,B项与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作用的主旨不符, D项应出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李贽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李贽反对把孔子当做天生的圣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反对儒家经典是“万世之圣”论,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欧洲的宗教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