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简述西汉至唐中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33.演变:西汉编户齐民(以服役为主);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8分)
趋势:一是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二是征税标准按人丁为主收税逐渐发展为以地产为主征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三是税收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四是由劳役地租为主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4分)
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赋税为主线,但要注意时间是西汉至唐中期赋役制度,不是整个封建社会,另外要找出重要朝代的赋税制度,要全不能遗漏。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历史专题历史。考查中国古代某一阶段的赋税制度及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20世纪4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或支配地位
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④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某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李富春讲到本年度计划执行的经济方针时,毛泽东曾说:“不仅没有注意农业,而是挤了农业,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宽……你这个意思就是休整的意思……今年可能是就地踏步,休养生息。”据此推断,李富春讲到的经济方针应为
A.自愿互利,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以钢为纲,赶超英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据材料中“就地踏步,休养生息”的信息可知,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所以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材料二?中国银钱的比价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1840年至1845年和1845年至1850年的数据变化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
②上述相似和相异之处各反映了什么史实?
参考答案:①两表在1840一1845年间的数据基本上都呈增长发展的趋势。但从1845一1850年间,英国输入中国商品总值呈现减少,而我国银钱的比价仍呈上涨的趋势。
②相似之处反映了英国对华倾销商品的激增造成了中国白银外流,银价上涨。而相异之处反映了虽然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减少了,但由于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法国和美国对华输入商品增加了,外国在华倾销商品的总量仍在增长。
本题解析:本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概括、比较和分析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不难回答。回答第二问,需要明确,在此期间侵华的国家以英国为首,还包括法、美等国。侵略形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主义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是导致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重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首先需要判断这里的“新儒学”是什么。材料中“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已经提示它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所以应该是理学,而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