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九)
2020-08-30 06:06:4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落后性 B.生产力的发展 C.士人阶层的出现 D.统治者的鼓动
|
2、综合题 (32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6分)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8分)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3、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4、选择题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 “仁”的学说 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有教无类” ④ “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5、选择题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