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5.由梁启超起草,蔡锷派发的《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开篇写道:“中华民国讨伐逆军为檄告事:慨自晚清失政,国命阽危,我国民念竞存之孔艰,痛沦胥之无日,共倡义举,爰建共和……”此文所檄告的是违背“共和”之逆的:
[? ]
A、袁世凯
B、张勋
C、段祺瑞
D、冯国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毛泽东说: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
[? ]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张
B.旧官僚和立宪派的主张
C.旧官僚和革命派的主张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转移。”“外国作品”外国作品对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影响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
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的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参考答案:
(1)依据:中国原来几乎没有出去留学的,因为清朝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虽然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心态,逐步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中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虽然人数少,影响不大,但毕竟有了开始,故谓“拓荒”。
(2)新动向:留学苏联。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作用: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酌情给0——3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酌情给4——6分。
能单纯从一个线索或材料得出相应结论:如从留学方向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生代表看历史影响的角度得出相应结论;或单纯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留学方向、人数、留学生代表的情况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酌情给7——9分。
能通过 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的相关结论或关于影响的相关结论。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做出解释。10——12分。
能通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及影响的相关结论,并通过对中外历史背景变化的分析对上述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酌情给13—15分。
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如从以下角度抽象归纳出规律性知识:如何客观看待西方侵略的影响、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人才与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发展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很需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