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颇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
——摘自凤凰博报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摘自《当代中国政治史》
(1)材料一中的“窑洞对话”反映了毛泽东的哪些意识?(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并分析变化所反映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9分)
2、判断题 《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3、判断题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奉行不结盟政策
4、判断题 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它表明
[?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B.日本欲以此树立大国形象,充当全球化的领导者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5、判断题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若对“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进行解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B.启用欧元标志着欧盟关税同盟建立
C.欧元使欧盟成为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D.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