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1991-1994年,最富有的美国人平均收入增加了21%,而低收入者几乎没有增长。另据统计,1980年美国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收入与工人平均收入之比为42:1,到1999年这一比率扩大为419:1。上述现象主要表明当代美国
[? ]
A.劳资矛盾尖锐
B.贫富分化加剧
C.劳动者的素质不断下降
D.经济的发展没有给低收入者带来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 ]
A.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是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节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 对新政的认识
| 认识的史实依据
|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
|
激进的左派
|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
|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
多数民众
|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8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本题解析:第(1)题通过图片可知1930年前后,美国的失业率激增,这可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作答;1935年左右,美国的失业率下降,这可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角度作答。第(2)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罗斯福成功的……因素应归结于……人性魅力”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注入……乐观情绪”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第(3)题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4)题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世界史编年手册》记载:“1930年6月17日,胡佛不顾一千多名经济学家的反对而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于是其他国家竞相进行报复,到1931年底,约有25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这段史料反映了( )
A.世界贸易冲突加剧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美国开始经济危机
D.美国全面干预时代到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到1931年底,约有25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可以看出胡佛政府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世界贸易冲突加剧,故选A。B项错误,二战是在1939年全面爆发的;C项错误,美国经济危机是在1929年开始的;D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贸易方面的国际冲突,并非主要强权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0年9月29日晚上,由杨澜及“阳光文化基金会”协助、“盖茨基金会”承办的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在北京昌平拉斐特城堡庄园举行。这次慈善晚宴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解释,社会分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层次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层次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也就是慈善事业。
材料三 持统计,美国13岁以上人口中的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
材料四 在美国,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共有140多万个。这些组织的规模差异较大,有跨国的大型组织,也有很小的社区组织。它们关注文化、教育、卫生,以及消除贫困、为弱势群体服务、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就业、环保、社区改造等问题。同时,美国还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慈善基金会管理体制,保证慈善基金会的规范运作,使富人的钱能够得到合理科学的运用。
材料五 美国于1913年开征遗产税,税率最低为37%,当遗产达到300万美元时,税率达55%。美国法律规定,建立基金会或捐献善款可以获得优惠税收,捐出的钱会在所得税中相应扣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第二层次的分配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美国慈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慈善事业高度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2)特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作用: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同时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参加志愿者的人数多(或者占总人口比例高);慈善捐赠的规模大;慈善组织多。
(4)美国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了慈善的发达程度。完善的遗产税刺激着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非营利的慈善组织多和力量强以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的运作也有效的保证了慈善事情的发展。宗教因素:鼓励向善的宗教是其中一个有力推动力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