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选择题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 ③政府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