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理想,(2分)分析当时人们“非难”孔子的原因。(4分)
(2)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6分)
参考答案:(1)理想:仁、礼。 原因:百家争鸣,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需要。
(2)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
本题解析:(1)孔子之所以遭遇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尴尬结局的原因是当时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社会的立竿见影的变革,而这些思想都是与改革背道而驰的。
(2)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在世时,曾遭到同时代人的奚落,不被理解,就是因为孔子“不合时宜”的坚持这些思想,言必谈周礼。孔子基于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他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而是采取敬畏的态度加以整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而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董仲舒。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参考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6分)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5分)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第(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第(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人物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含冤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主要体现了
A.佛教的顺应自然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