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倍讥讽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1889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问:(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
(3)你怎样理解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故事?
参考答案:(1)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门户,控制清政府。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运费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修筑铁路权,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义和团的这种行为是他们反帝的一种表现,而清政府反对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3)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结合列强侵华的目的回答。(2)从二者拆铁路的出发点方面去分析区别(3)从近代化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等方面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图一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二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图三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①②③均符合史实。中苏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选A。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其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又是近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一段1961年的一次会议的宣言是这样描述的:“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请问,这个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61年”“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A.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B.中印外交会议也与题干不符;C.日内瓦国际会议是在1955年;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选D。
点评: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此之前人类对自然世界缺乏了解
B.东西方都开始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
C.中国用大一统方式推进了思想的发展
D.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人类意识”首次觉醒指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智者运动,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希腊先哲,他们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此时的中国在发生了百家争鸣,儒家等学派纷纷开始重视研究人与社会。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也说“只见以夏主烃夷,未见以夷变夏”。而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作者依据材料整理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传统民族思想的突破及其成因?(8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
参考答案:
(1)突破:儒家传统的民族思想坚持贵华夏而贱夷狄,唐太宗则认为华夏与夷狄平等。(2分)
原因:吸取了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任答3点则可,6分)
(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糜政策。(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