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教育和近代学制的各自特点。(10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近代学制特点的时代背景。(3分)
(2)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汉代教育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近代学制特点:注重向先进国家学习;教育体系比较完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6分,答出三点即可)背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3分)
(2)特点:教会起了推动作用;立法保障;出现了专业化学校;社会重视。(6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2分),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可以得出汉代教育的特点即为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依据材料近代学制都是以日本或美国学制为蓝本可以得出注重向先进国家学习;都实行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可以得出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依据“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得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得出近代教育的背景所在。
(2)依据材料在西方近代教育一般都是由教会建立的可以得出教会起了推动作用,依据“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可以得出有立法保证,依据“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可以得出出现了专业化学校,依据“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可以得出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结合当时西方历史发展的现状及本着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两点及不难得出其原因为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教育;近现代西方教育·发展·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下列经典不在“六经”之列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点直接相关的是

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
D.李贽、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