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特训(2020年冲刺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一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图二筒车是水利灌溉的工具,图三耧车是播种的工具,这些农业工具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若给上面图片配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因此选择C。ABD比较片面,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选项有“厚本抑末”,C选项有“本业为贵”,D选项有“天下本务”,都明显有重农抑商的意思.
A选项说的是另一项政策,就是闭关锁国,“寸板不得入海”的初衷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而不是抑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抑商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
B.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C.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
D.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需学,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徽商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2分)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1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1分)
(2)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形成海盗;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2分)
(3)社会根源是当时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夷非衣食所急”。 (1分)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1分)
(4)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1分)这些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表述错误,因为汉朝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依据题干材料“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信息说明古代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①②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③④属于促进商业发展举措,故本题选择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