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的途径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的积累,自发转变;另一种则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转导型现代化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关键是在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孝文帝本人态度坚决,方法得当,因此取得了成功,故选C。孝文帝改革并未得到鲜卑贵族的支持,反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北方人民支持改革也无从体现。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人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为此日本明治政府?
①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推进工业化②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③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间企业的兴起④引进和培养人才,推进工业化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况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10)
参考答案:(1)实行均田制。(2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4分)
(3)相似之处:确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
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和国家封建化的过程,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分)
本题解析:通过中俄两国对于土地问题的改革影响不同的分析,说明在不同国家关于同一问题的改革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辩证地、具体地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靹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