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仪礼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
材料二?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居民交往简化,等级观念弱化,崇洋称为趋势?(3分)
(2)特点: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2分)
原因: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3分)
(3)民族独立,学会扬弃(2分)
本题解析:(1)直接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即可;(2)从三则材料的内容中提炼出相关特点,即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的特点;结合材料内容可以找出其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即原因: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3)本问题即可转换为对待外来文化的启示。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高考近年来新增考点,就学科归属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社会史的范畴,由于社会史贴近生活并能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特点所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多有考查,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话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报传入
D.英语传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德律风”是英语”电话”的音译,再联系题干信息”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说明是有线电话的通话功能,,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致使中国家庭棉纺织来的“纺”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织品
B.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C.大量洋布的输入取代了土布
D.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致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中的“纺”与“织”分离,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缓慢解体,答案选B,A项使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项发生是在B之后, D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原因。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下列有关中共八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下召开
B.它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C.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D.八大确定的路线被长期坚持下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双百”方针的实施下,出现了两次科学文艺欣欣向荣的高峰时期,这两个时期是()
A.新中国成立初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B.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和文革结束后
C.1956年“双百”方针实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
D.文革后和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审清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