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线测试(2020年最新版)(二)
2021-06-24 05:25:00 【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分)


参考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4分)(答三点即可)
(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
(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表格可知:明经科考查士人的识记能力,进士科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 。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三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四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到清朝被废除,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保证了官吏来源,能够吸引有素质的人才参政,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题一定规范,必要的文字说明得有。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室壁

虚危

宿

角亢氐
兖州
房心
豫州
尾箕
幽州
室壁
并州
虚危
青州
 
表一                     表二
A.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B.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C.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郡县制的知识。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配,图二是按州来分配,由列国到州的变化实际上应该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认为“养廉银”乃“上不误公,下不累民,无偏多偏少之弊,无苛索横征之扰,实通权达变之善策”,谕令“通行天下”。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等
材料二:
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1985年的政府工作人员收入是:总统年薪24.3万美元,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部长年薪17.2万美元,常任秘书年薪13.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高级公务员年薪是6.58万美元。再看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他们工资收入月平均为10800新元,是产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约600新元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检察日报》(2004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9分)


参考答案:(1)“养廉银”的实施与耗羡归公相辅相成;“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的;“养廉银” 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分)
(2)不同: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6分)
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言之成理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3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可以得出其将养廉银和耗羡归公相结合,依据材料“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可以得出养廉银按级别发放,由政府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结合材料中的数字可以得出新加坡公务员的工资较高、福利较好,依据材料“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可以得出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依据材料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高薪”与“严惩”相结合。第二问应该从利弊两个方面回答,对高薪养廉的认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特点及与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材料二  1789年9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明文规定:“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美国总统即使再有权力,也没有给定工资标准、给自己加薪的权利。……1990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公务员可比性工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了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法案列出了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四项指导原则:(1)在同一地区,一定要毫不折扣地体现同工同酬;(2)在同一地区,工资等级差别取决于岗位性质和工作表现;(3)联邦政府公务员必须与同一地区私营企业同等工作性质的职工工资标准一致;(4)必须彻底消除任何联邦政府公务员与私营企业职工工资不平等的现象。……普通公务员不管何种理由所有项目工资之和超过高一级工资标准,该工资不得支付。
——丁则民《欧美公务员制度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13分)


参考答案:(25分)
(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6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监察制度不健全)。(任一点2分,共6分)
(2)特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利益回避;工资标准参照私企,有严格规定;同工同酬;实行工资封顶制度。(任一点2分,三点7分)
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民素质;政党监督。(任一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材料一不难发现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主要从俸禄的多少、俸禄的形式、有无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的意思也是非常容易看懂的。“中国官员俸禄制度为什么这么变”一定要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官僚制度自身也存在着弊端等等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
(2)“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反映的是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是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的。材料中的“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也是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显著特点,从材料中的“四项指导原则”也可以概括出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显著特点包括“同工同酬”的特点。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主要从严密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严密的法律制度、美国是多党制国家、其他党派的不断的监督等等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和原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以及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相权变化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参考答案:
(1)史实:
秦朝 :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是百官之首;(2分)
唐朝 :创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都是丞相,皇权得到加强;(4分)
北宋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5分)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加强。(2分)
(2)总体趋势:相权越来越被削弱,最后被废除,皇帝权力不断加强。(4分)


本题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是百官之首,此时丞相的权力很大。汉代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提拔亲信充任内朝,外朝权力削弱。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北宋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同平章事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2)学生应重点把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变化史实。根据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为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无产阶级革命..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