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革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1)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了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3)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
A.(1)(2)(3)?
B.(2)(3)(4)?
C.(1)(3)(4)?
D.(1)(2)(3)(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从中可以看出
[? ]
A .资本流动造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B .资本流动促进了近代工业在全球的发展
C .资本流动催生了古老的民族工业
D .资本流动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有现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边上有著名的“白天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铜牌,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在此居住期间最有可能完成的是
[? ]
A.发表了《神圣家族》
B.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C.创建领导第一国际
D.出版《资本论》第一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材料二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朱执信指出:“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德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
(2)状况: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从精英到大众”: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使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
(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