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才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光绪皇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维新派主张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3)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实权,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6分)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
(2)原因:北方位置偏僻;文化落后。(2分)
评价:促进民族融合(交流);有利于改革落后的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分)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4分)
本题解析: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1)根据提供的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服装不同,结合北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不难判断出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依据材料“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并结合教材的说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北方位置偏僻、文化落后,迁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民族交流、改革落后的风俗。
(3)考查了改革之间的比较和认识。根据我们对商鞅变法的基础知识,可以从结果、过程、影响等方面可以判断出两者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等,是道半开放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危机②使日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日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近代化进程④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中并未改变王位世袭制,反而主张强化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是商鞅变法中重要的改革对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的重要影响,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多样,主要突出其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奠基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功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485年,北魏孝文帝领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度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徒。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垒自由的农民。
——1861年沙皇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四?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井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领布的条例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2分)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2分)
(3)材料三、四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①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2分)
②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2分)
(2)内容:按一定(人口)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或年老或身故,露田须归还)。(2分)
②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或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
(3)相同点: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分)
(4)认识:土地改革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社会的进步等。
(2分,言之成理,答到2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